|

樓主 |
發表於 2018-9-6 09:19:02
|
顯示全部樓層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18-9-6 10:29 編輯
麻桂之我見。
傷寒用麻黃湯,乃其人經氣不通,故風寒入之。寒邪束表,腠理鬱閉而無汗,寒閉經絡,脈緊不通則痛。傷寒而見熱象者,寒邪鬱閉陽氣,鬱久而爭之,是陽氣雖薄,鬱而積「厚則發熱」,相爭而有所勝,經云「陽勝則身熱」,太極之理也。
麻黃湯首重麻黃三兩,以其能發動陽氣,袪邪外出。蓋發動陽氣,是用洩體,更有金匱曰「四肢九竅,血脈相傳,壅塞不通,為外皮膚所中也」,是故麻黃必配桂枝甘草,是麻黃為用,桂甘為體。用洩體為凶,故必補之,用「少火生氣」。桂甘取法「辛甘發散為陽」,桂甘為陽氣為體也。 甘味屬土本靜入脾胃,桂枝辛散動其氣,則地氣化為天氣為清陽,「熱氣生清」。
清陽走道有三,「故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。清陽發腠理,濁陰走五藏。清陽實四支,濁陰歸六府。」則取桂之枝,以枝走枝而實四肢,以候麻黃發之腠理。
桂甘法之生體,其大用亦可見之:「發汗過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、心下悸、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湯主之。 (64)」此條桂四兩,甘二兩,仍是二比一,惟其量比麻黃湯倍之,其服法不如麻黃湯之分溫三服,乃頓服,則是進之以峻補。則可見二方之進退,麻黃湯之隱寓桂甘法也。
方中用杏仁,觀本經曰「主治咳逆上氣」,此當為麻桂甘之法皆走上竅,開腠理,實四肢,宣發有餘。惟其中皮毛中寒,知其肺氣實有不利,單用開泄之法,恐使肺氣上逆,此亦用侮體之一例。而肺主宣發肅降,又能通調水道。仁者本收歛厚積所生,易曰「本乎地者親下」,何不以杏仁為降,順肺氣之肅殺。
觀上皆太過不及,中庸之理昭然也。體用生洩,始終一以貫之。
中風者,風政為散,即易曰「風以散之」,葬經曰「氣乘風則散」。衛氣浮且散,衛氣疲弱失司而腠理開,營陰而脈內散泄於外,為病汗。此風傷衛,營遂之。桂枝甘草法當補陽。蓋補者自脾胃而始,則棗十二潤資生汗源,甘草補地味,輔以生薑三兩助桂甘散之上焦,桂枝導其清陽,芍藥利血脈以強陰,蓋滋陰法有表裡之分,陰主靜,在表之陰液不比臟腑易達,需利血脈,由血動營,自營隨衛以外達潤之。先行和分肉之陰陽以解肌,待營衛調和,自以啜粥發汗袪表邪。本食飲入胃當先腐熟而後發氣,今粥品已成漚象,當知其入胃發氣之速。
2 太陽病,發熱,汗出,惡風,脈緩者,名為中風。
3 太陽病,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,必惡寒,體痛,嘔逆,脈陰陽俱緊者,名為傷寒。
12 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,陽浮者,熱自發,陰弱者,汗自出,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,翕翕發熱,鼻鳴乾嘔者,桂枝湯主之。方一。
桂枝三兩,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,炙 生姜三兩,切 大棗十二枚,擘
右五味, 咀三味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。適寒溫,服一升。服已須臾,啜熱稀粥一升餘,以助藥力。溫覆令一時許,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流漓,病必不除。若一服汗出病差,停後服,不必盡劑。若不汗,更服依前法。又不汗,服後小促其間,半日許,令三服盡。若病重者,一日一夜服,周時觀之。服一劑盡,病証猶在者,更作服。若汗不出,乃服至二三劑。禁生冷、粘滑、肉面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惡等物。
35 太陽病,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,骨節疼痛,惡風,無汗而喘者,麻黃湯主之。
麻黃湯方:麻黃三兩,味甘溫,去節;桂枝二兩,去皮,味辛熱;甘草一兩,炙,味甘平;杏仁七十箇,湯去皮尖,味辛溫。
右四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溫服八合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,餘如桂枝法將息。
64 發汗過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湯主之。
桂枝四兩(去皮) 甘草二兩(炙) 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煑取一升,去滓,頓服。
|
|